DSC_1551

真的走一趟韓國,你會對台灣仇韓的情節感到荒謬。韓國的國族意識能讓星巴克甘願掛上韓文招牌,台灣的呢? 

 

 

  你仇韓嗎?這個問題儼然已經跨越了教育、階級、性別、種族的界線,臺灣人在近幾年來可說是同仇敵愾地一同仇韓。點進維基百科「anti-Korean sentiment」(反韓情結),可以發現大條目就是中國、台灣和日本,維基對於中國和日本的敘述都訴諸於歷史記憶,前者因為中國認為韓國本該屬於中國中心主義(sinocentric)下東亞區域秩序的一環,歷史上兩國間也有宗主-藩屬關係,直到後來韓國被日本統治,獨立後又聯美抗共,導致中國人產生反韓情結;而後者,日本與韓國在歷史上一直關係不大好,又因為韓國人反日甚強,在2002年的FIFA兩邊用盡各種種族主義的言論互相攻擊,在日韓僑(Zainichi Koreans)更公開被日本人視為對日本的滋擾。

  

  那麼台灣呢?維基百科也許對這件事很困惑,台灣的仇韓情緒非來自歷史記憶,其來可說是「無自」:

 

“Within Taiwan, some existing animosity towards Koreans amongst Taiwanese may be present as a result of the rivalry between the two states in relation to baseball.”(在台灣,很多現存對韓國的敵意可能來自於兩國在棒球間的競爭。)

 

這件事簡直是太神奇了,用英文去搜尋臺人反韓,可以發現許多論壇在討論這件事,原因就是外國人看不懂臺人為何反韓:

 

“why not against Japan? Taiwan has a friendly history with Japan, but they don't share the same sentiment with them. Japan has had all the attention and hyp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ince the 80's.”(為什麼不反日本?台灣對與日本間的歷史有很友好的態度,但是他們沒有對日本人有相同的情節。日本擁有全部的關注,以及1980年代以來國際群體中的炒作。)

 

“That's weird, never heard of this. Usually it's those ultra-nationalistic Chinese mainlanders who are Anti-Korean. Maybe some of these Taiwanese you met shared the same thinking as those ultra-nationalistic Chinese mainlanders? Guess jealously plays a part seeing how Korean entertainment is doing better.”(這很奇怪,從來沒聽過這樣的事情。通常會是那些超國族主義中國人會是反韓者。也許有一些臺灣人擁有像那些中國人一樣的情感?我猜部分也來自忌妒韓國娛樂業做得比較好。)

 

“Another answer is Korea is seen as competitor for Taiwan, a lot of Taiwanese see South Korea as some what similar to Taiwan. But I see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and most of all South Koreans don't even care about Taiwan and its people. You rarely see news about Taiwan from South Korea medias.”(另外一個答案是韓國被台灣視為競爭者,很多臺灣人看南韓為自身相似的國家。但是我看不見兩國間任何的關聯,而且大部分的南韓人甚至不在乎台灣和臺灣人。你很少看見南韓媒體報導台灣新聞。)[1]

 

這串討論到最後成為了討論為何韓國會自傲,或是中國與韓國間的情節,顯然大家對臺灣人反韓不太感興趣,或者是覺得有些莫名。

 

  林宗偉(2011)便對臺灣人的「仇韓情緒」進行研究,我想這很大部分可以解釋台灣的現象,而這個現象也的確是外國人看不透的,那就是媒體的角色,上頭的那個論壇有幾篇說到看到臺媒報導「臺人反韓」,覺得臺灣人「心胸狹窄」,進而指出是「島國視野」(islander)。可見,外國人無法體會到臺灣媒體的角色不在「報導」,而在「創造」。林宗偉指出,臺人反韓的集體記憶固然與台韓雙方長期以來的社會脈絡與歷史環境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媒體中介的結果」。林宗偉針對台灣的媒體文本進行分析,發現1983-1992年臺媒對韓國的報導基本上以「事件」為基礎,並有很高的包容性;而1992-2010年開始,臺媒對事件的成因開始不太說明,而轉向以情緒性或主觀形容詞對事件詮釋,並開始將衝突事件與韓國人勾連,形塑出一個明顯的仇視對象──韓國人。

 

這樣的媒體真實隨著時間的拉長,也逐漸的被認知為一種社會真實,與整個大環境結構變得相互生成,慢慢成為一種『被發明的傳統』,自然地存在於眾人的仇韓集體記憶中,等待下一次的觸發時機並且作為媒體可依歸的新聞商品固定產製公式。」[2]

 

  簡單來說,當臺媒開始轉為「嗜血」經營,任何能夠煽動情緒的敘事手段都會被採用,臺韓因為互動密切,新聞多,使得可以嗜血敘說的樣本就變多了,久而久之,臺灣人被養成討厭韓國的胃口,再回饋到臺媒上,臺媒也就知道任何有關韓國的新聞都要挑仇恨論述來寫,收視率、閱聽率才會高,也就成為臺媒產製商品的公式,諸如「韓想滅台灣業者郭董出招」(《聯合報》2010-12-11)、「韓姓宗親蒙羞要求韓國譯寒國」(《自由時報》2010-11-23)。林宗偉還做了一件事──訪談報社記者當時對楊淑君事件的編採,讀來相當嚇人:

 

畢竟聯合報不是體育專業報,是綜合性報紙,這些主管對體育不了解,對跆拳道更陌生,那台灣民眾對籃球、棒球最熟,所以他們都對於楊淑君貼片的東西會有疑問,那我要去做解釋,就是規則上面他們其實不了解,所以就會認為被搞鬼了啊……(聯合報記者)

 

第一時間我所看到的情況我把它據實寫了出來,那至於這個事件報社或我們主管怎麼操作他,他們怎麼加字、下標圖片怎麼做,那已經不是我可以控制的,我就是寫成一篇報導傳回去公司……我有感受到台北或是整個台灣民眾,都覺得我們是被做掉的,當時的氛圍就是這種感覺,但是我在現場我所問到所感知到的,不是那麼回事。(蘋果日報記者)

 

林宗偉指出,《蘋果日報》是國內最喜愛仇韓論述的紙媒,因為其完全以商業考量經營報紙,讀者愛看這種衝突、國族情緒,他們就要把它放大、扭曲來報導,使得他家媒體不得不跟進。從《蘋果日報》記者的訪談稿,就能知道編輯室如何創造讓台灣人觀看韓國人的框架。

 

  台灣可以說是媒體治國,而台灣人唯一能在國際上有與他國互動的場域就是體育賽事,體育賽事也是最能彰顯及強化國族意識的場域,觀眾在觀看體育賽事時,被地理學者認為是「進入了狂歡節景觀」,這裡頭的情緒是透過集體的渲染,達成集體歡騰的效果,從心理學結合地理學來看,就是受到空間中集體的塑造,讓個體產生如從眾的行為,簡單的符號召喚了國族意識,進而讓腦中能量匯聚在情緒區,占據掉邏輯區的資源,產生所謂「不理智」的社會心理結果。而最可怕的地方在於,面對韓國的體育賽事,在個體離開狂歡節景觀時,並不會因為意識到自己剛剛失去理智而後悔,反而會因為回家後看見媒體的仇韓論述,進而形成一種加速印象塑成的動力,我們會覺得「我剛剛花了那麼多心力在那邊為了台灣對抗韓國,電視也都這樣說,那一定就是這樣吧,韓國就是這麼可惡」。

 

  台人仇韓延伸到國族意識外的層面,就是對韓流的抵抗。在韓國政府有意識地企圖透過投注經費在韓劇產銷上,以取代日本在亞洲的領頭羊位置,打造自身與「泛亞洲現代性」(pan-Asian modernity)的連結,台灣做為過去一度與其並列亞洲四小龍的東亞國家,便感到極大的威脅與焦慮,這樣的情感再連結到媒體塑造的仇韓情結,就是大聲斥責「哈韓族」,將喜愛韓流的台灣人貶低為「與韓國狗並列」的一群,哈韓族宛如成為「漢奸」,像是臉書上如雨後春筍成立的反韓專頁,如「我不哈韓 我愛台」、「理性反韓 理智愛國」、「反韓無罪 本能愛國」,便是以一種「哈韓就是不愛台、不愛國」的邏輯來論述哈韓族,點讚人數或上萬或上千,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年輕族群的仇韓態度。

 

  面對韓流,以男性為主的仇韓族自處顯得相當有趣,陳姿伶(2008)針對台灣男性閱聽韓劇的經驗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台灣男人會對韓劇中的男人區隔,表明自身在性別平等上有別於「韓國大男人主義」。陳姿伶指出,台灣男人閱聽韓劇時,展現了一種台灣男人受到威脅的關係,即便台灣男人認為韓劇中的男人是極具父權,認為自己可以做得比韓國男人好,卻又同時彷彿將韓國男人視為不容忽視的情敵一般,「轉而向自己國家的女性耳提面命」[3]。這也是大多數韓流新聞下,會看見的台灣男性留言,從這份研究可以看見陽剛化的仇韓意識在面對韓流時的混亂與迷惘。

 

  這些來自四面八方對韓國的仇恨幻想,其實也就意外地替台灣政府抹去一個心頭大患,也就是長久以來透過這種仇韓的情感政治,忽視了台灣政府面對韓國崛起的未做為,而一味地將過錯都推向韓國方,卻未檢討台灣哪裡不足才會重重跌下,這種情感政治讓管中閔前日的「已無亞洲四小龍」言論引發軒然大波,仇韓族大底沒有想過要反省自己的國家,畢竟仇韓本身是個國族的意識形態,不大可能反思自己:

 

國發會主委管中閔今天表示,他早就不認為有亞洲四小龍,新加坡國民所得比我們多一倍以上,不會覺得要與我們競爭。韓國加入G20,舉辦各種世貿活動,想要挑戰日本,眼中早就沒有台灣。香港掛在大陸巨龍背上,飛起來就看不到台灣,台灣要看到自己的困境。管中閔接受電台訪問,他談到台灣近幾年經濟低迷,台灣經濟在1980年、1990年狂飆時代,很多人都認為明天會更好,就因為台灣經濟曾經好過,當盛況不再,國際環境又對我們不利,韓國、大陸崛起,國人就充滿焦慮不安……[4]

 

媒體塑造了台灣人觀看韓國的框架,台灣人怎麼看就是只能看到韓國的奸詐狡猾,看不到韓國的進步與崛起,這種被塑造出來的「想像地理」最可怕的就是將韓國同質化為媒體給我們的形象,而不自覺。韓國的民族意識大體上是一種「防禦型民族意識」,是來自於在歷史上長久以來受限於俄羅斯、日本與中國的掌中玩弄,最後終於在戰後有機會自成一體的民族意識,這種民族意識並不是攻擊型而是來自於為了防禦[5],了解韓國的歷史就能理解韓國在國際上的民族意識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再想想台灣,而非只能坐在電腦前用盡各種酸言酸語笑韓國人被俄國人擺了一道,台灣的選手呢?難不成沒有韓國選手「陷害」台灣選手,台灣選手就不重要了?

 

仇韓卻說不出個道理,你還甘願當個被台媒玩弄,又不願面對台灣事實的國際魯蛇嗎?

 

 

 


[1]來自http://asianfanatics.net/forum/topic/713918-why-are-taiwanese-people-so-anti-korean-where-did-this-originate-from/ 的論壇討論。

[2]林宗偉(2012)。被創制的仇恨-媒體運動報導中的反韓框架分析。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陳姿伶(2008)。台灣年輕男性韓劇閱聽人的收視經驗。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4]請見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8496115.shtml。

[5] 請見丹尼爾˙圖德《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聯經出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仇韓 情感政治
    全站熱搜

    R-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