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1738  

 

  有些倡議團體的標語,很有創意、噱頭十足,可是沒有實質效果,博到了新聞版面,依然是自己立場的原有支持者自嗨,為什麼呢?

 

  倡議團體,顧名思義就是「倡導某種議題觀點」的組織,在台灣這類組織相當多,尤其是在這幾年社會事件風波不斷,倡議團體獲取了更多的新聞版面,Sabatier認為倡議團體的個別行為者,基於相同的信仰認同而結合,利用各種資源及資訊,追求政策目標的達成,而這種信仰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由裡而外是深度核心(最不易變動的深層思想)、政策核心(倡議團體的基本策略、政策立場)、次要層面(工具性決策、資訊),倡議團體中的個別成員在深度核心的部分都十分一致,但是次要層面卻可能是每個人差異甚大。

 

  在台灣最常見的,就是利用某些煽動性的修辭來刺激民眾,譬如說劉黎兒的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政府不回答,也不希望你知道的52件事》,主標題就用了較為誇飾的口吻,台灣團結聯盟的宣傳車上[1],也貼有「馬英九 狠毒 國防部你的敵人 不是台灣囝仔」,有時這個倡議團體可能是政府組織,例如近日喜歡在臉書發表闊論的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用「情人劫」來比喻肛交感染愛滋的危險性,指出「遇『情人劫』的人,以提供肛門的人為主,其次才是提供陰道和陰莖的人。」及「肛門是鬼門」[2],就連衛福部官員也跳出來幫腔,煽動指數可以說是百分百,但立刻引起強大反彈。維基百科上說,「煽動是一種利用偏見、情緒、恐懼及大眾意識來增加政治權力的手段,煽動者一般會利用聳動的修辭和宣傳來達到其目的」,以上的煽動修辭都相當失敗,究竟無法達成煽動者目的的原因為何呢?,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也許是因為他們都成了無效溝通。

 

  溝通指的是人與人間的訊息收發,但是如果今天受訊者拒絕接收,那麼溝通必定是無效至底,以上的這些標語或是言論,最主要希望說服的受眾,都是原本不知道、或是不理會這些訊息內容的個體,而今日當說服者一旦使用較為煽動的修辭時,由於立場鮮明、用語大膽,目標受眾會立即反應,認為這是有陰謀的言論,可能會對自己不利,因此立即築起一道高牆,拒絕訊息的接收,就像是垃圾郵件過濾器一樣,直接丟進垃圾區,而往往產生這樣說服模式的原因,就是因為說服者躺在舒適圈中太久,身邊的策士都是與自己有相同思考邏輯的人,導致倡議團體成為專門生產片面說詞的團體,無法理解其他領域者的想法,也不認為那是重要的,只覺得己身的倡議內容是世界上的全部,受眾壓根兒不願意點開自己不喜歡的信件標題,在次要層面出了差錯後,深度核心自然不戰而敗。

 

  究竟為何需要中立?我認為絕對不是基於什麼「要訴諸理性」這種蠢理由,也不是什麼「要堅守新聞倫理」這種教條,需要中立,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倡議的機會。我過去也曾是見綠必反的觀眾,自由時報、三立電視台是我的拒絕往來戶,因為他們的煽動措辭令我感到不舒服與不安,要不是因為自己深入學理後,才能理解這些綠媒傳播的議題,背後的深度核心,否則我依然對於這些煽動措辭很感冒。不是偽理性、不是假中立,而是為了讓高牆倒下,讓深度核心能夠見到世面。

 

  這邊想要特別舉動物保護團體為例,動保團體的主要倡議內容就是保護動物,保護那些被漢人視為非食物的動物,因此在深度核心上就已是漢人中心思考。曾有一位現為素食主義者的糕餅師,在與動保團體一起為流浪動物蓋好房子後,一同進餐,他看著大家手中狂嗑的豬排、雞腿便當,突然心中非常困惑,最後決定退出動保團體,成為一個反對剝削動物的素食主義者,因為她的深度核心已經與動保團體不同,在看到日本捕殺海豚、原住民捕食鼬獾時,動保團體往往用詞強烈而煽動,例如「血色海灣」、「愛吃鼬獾被咬活該」等,前者是紀錄片名,當然會引起日本漁民強烈反感,這麼煽動性的措辭自然不會讓日本人想深入了解動保理念,繼續補;後者則是忽略「為何漢人吃豬吃雞不是虐待,原住民吃鼬獾就是該死」的基本思考。動保團體因為常常無法觸及社會面、民族面、文化面的根本邏輯,一味地以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的說服方式來進行遊說,造成無數的無效溝通,動保團體不願意回答基本的質疑--「為什麼要保護狗貓,而不用理會豬雞鴨鵝?」--而高頻率地使用賺人熱淚的照片、影片,用「孩子」來比喻貓狗,或是「原住民/韓狗人/日本鬼子什麼都吃」來污名化他族、操弄種族,企圖用動之以情、煽動的策略來說服大眾,深度核心不同的你我,光是在門口就被臭氣熏了鼻,怎麼可能會願意走進議題核心呢?自然,又丟進了垃圾桶。

 

  「又是那些衛道人士!」

 

  倡議團體,往往常常就是污名了自己、不給自己說服機會的始作俑者。

 

[1]如下圖

DSC_0576[1]    

[2]請參見蘋果日報報導,http://ppt.cc/qux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